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中晚期特有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胆汁酸升高,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肝脏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激素影响: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抑制肝脏胆汁酸转运蛋白功能,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减少高脂饮食摄入、左侧卧位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2、遗传易感性:ABCB4或ABCB11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胆汁酸转运缺陷。这类患者需密切监测胆汁酸水平,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
3、环境诱因:高温环境、高脂饮食可能加重胆汁淤积。保持环境凉爽、选择清淡饮食如蒸鱼、燕麦粥可减轻不适。
4、代谢异常:妊娠期肝脏代谢负荷增加可能诱发胆汁酸合成紊乱。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代谢功能。
5、免疫失调:妊娠期免疫耐受改变可能导致肝脏免疫损伤。严重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药物干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鸡胸肉等优质蛋白,避免油炸食品。每日进行30分钟温和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记录胎动变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刺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直至产后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