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增加血红素铁摄入、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选择植物性铁来源、避免铁吸收抑制剂、必要时药物补充等方式改善。铁缺乏可能由膳食结构不合理、慢性失血、吸收障碍、需求量增加、长期素食等原因引起。
1、血红素铁:动物肝脏、牛肉、牡蛎等富含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率高达15%-35%,每周摄入2-3次动物血制品如鸭血豆腐,搭配深色蔬菜可同步补充叶酸。铁锅烹饪酸性食物可使铁含量增加5倍。
2、吸收促进:餐后食用猕猴桃、草莓等维生素C含量超过50mg/100g的水果,可使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提升3倍。柑橘类果汁与全谷物早餐同食,能抵消植酸对铁吸收的抑制作用。
3、植物铁源:黑木耳干品含铁量达185mg/100g,浸泡后凉拌保留率高。芝麻酱每日20g可提供2.5mg铁,与菠菜焯水后拌食能减少草酸影响。强化铁酱油每10ml含铁4mg适合日常使用。
4、干扰因素:浓茶单宁酸使铁吸收率降低60%,应与补铁餐间隔2小时。钙制剂一次性摄入300mg以上会竞争性抑制铁吸收,建议分时段服用。膳食纤维每日超过30g可能包裹铁元素排出。
5、医疗干预:蛋白琥珀酸铁、多糖铁复合物、右旋糖酐铁是常见补铁药物,适用于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的缺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需监测转铁蛋白饱和度,必要时静脉补铁。
补铁期间每周摄入猪肝100g或蛏子200g,配合每天300g富含维生素C的彩椒或西兰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 replenish储存铁,长期素食者建议每季度检测血清铁指标。有消化道出血风险人群应避免大剂量维生素C与铁剂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