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后是否会被再次传染取决于体内是否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康复者若表面抗体阳性则具有免疫力,核心抗体阳性无传染性需结合表面抗原判断,疫苗接种可强化免疫,高危暴露后需抗体检测,日常接触无需过度防护。
1、抗体保护机制:乙肝康复者血液中若检测到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说明免疫系统已建立有效防御。该抗体能中和病毒颗粒,使再次接触病毒时不被感染。抗体水平>10mIU/ml即具保护力,通常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持续数十年。
2、核心抗体意义: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代表既往感染史,单独存在时不具传染性。但若同时出现表面抗原HBsAg阳性,则提示病毒复制活跃,需通过HBV-DNA检测确认病毒载量。此类人群仍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病毒。
3、疫苗接种策略:康复后抗体阴性者应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采用0-1-6月标准程序,三针后抗体阳转率达95%以上。医务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5年检测抗体,滴度<10mIU/ml时需加强免疫。
4、暴露后处理:发生针刺伤等高风险暴露时,立即检测暴露源HBsAg。暴露者若抗体阴性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补种疫苗。完成接种后2个月需复查抗体效价,确保达到保护水平。
5、日常接触防护:共餐、握手等行为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家庭成员建议分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感染者体液污染物品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但一般环境消毒无需特殊措施。
康复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促进肝细胞修复。规律进行太极拳、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每6-12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及肝脏超声,关注抗体水平变化。特殊职业暴露者需建立个人防护档案,及时记录疫苗接种和抗体检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