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饮食、年龄增长、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感等症状。
1、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与息肉表面摩擦出血有关。少量出血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善,反复出血需结肠镜切除。
2、排便异常: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排便后不尽感。每日规律如厕、摄入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3、腹痛定位:左下腹或脐周隐痛多见,与息肉引发肠蠕动紊乱相关。热敷腹部、避免辛辣食物可缓解症状。
4、黏液分泌:肠道受刺激产生过量黏液,形成黏液便。低渣饮食配合蒙脱石散可减少黏液分泌。
5、贫血症状:长期隐性失血导致面色苍白、乏力。铁剂补充配合猪肝、菠菜等富铁食物可改善贫血。
肠息肉患者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纤维摄入,推荐燕麦、苹果、木耳等食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结肠镜复查可监测息肉变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避免腌制、烧烤类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恶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