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诱因、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生物制剂、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过敏原刺激、自身免疫异常、感染、物理因素、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
1、过敏原刺激:食物海鲜、坚果、药物青霉素、阿司匹林、花粉等是常见诱因。建议记录饮食日记,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物。回避已知过敏原后,部分患者症状可逐渐缓解。
2、自身免疫异常:约30%患者存在抗IgE受体抗体。可能与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相关,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伴瘙痒。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严重者可考虑奥马珠单抗治疗。
3、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齿槽脓肿等慢性感染可能诱发。伴随腹痛、低热等症状时需排查。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口腔感染需彻底清创。
4、物理因素:寒冷、压力、日光等物理刺激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需避免突然冷刺激,日光性荨麻疹应使用防晒霜。这类亚型在脱离刺激源后可能自愈。
5、精神压力:焦虑抑郁通过神经肽P物质加剧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可降低应激反应,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有助于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保持低组胺饮食,避免摄入发酵食品、加工肉类。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可调节免疫功能,水温控制在32-35℃为宜。皮肤护理建议使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病程超过6周需定期复查血清IgE水平,夜间瘙痒明显者可睡前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