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老药”,所以安全性有保障。
2月15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多次药物筛选,逐渐聚焦于磷酸氯喹、瑞德西韦等药物;两天后,也就是2月17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再次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磷酸氯喹——研究显示,它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有效。
肯定有读者要问:磷酸氯喹到底是个啥?
磷酸氯喹的结构
图自pubchem
磷酸氯喹和氯喹基本是一回事儿,或者这么说: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氯喹,多是磷酸氯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科学家合成了氯喹(Chloroquine),用以治疗疟疾。随后,学者们发现,如果给氯喹加一个磷酸根,其稳定性和吸收度会增加,于是有了磷酸氯喹(Chloroquinephosphate)。
疟疾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打摆子,由疟原虫引起。疟原虫是一种非常古怪的生物,可以生活在蚊子的胃里、人体的肝脏细胞中,最喜欢的则是寄生在红细胞内。不过,古怪归古怪,疟原虫跟所有生物一样离不开蛋白质,必须通过消化血红蛋白获取足够的必需氨基酸。而氯喹可以进入疟原虫体内,干扰其消化系统、慢慢饿死它们。
疟原虫生活史
那么,氯喹是怎么跟病毒产生联系的呢?
青蒿素诞生以前,氯喹是最常用的抗疟药物;即使青蒿素出现之后,它仍然是预防疟疾的首选药物。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医生慢慢发现这个药物似乎可以对付病毒。
疟原虫已经够古怪了,却只是生活方式古怪;论结构,病毒才是最奇特的生命形式。以冠状病毒为例,它没有任何正常的细胞结构,吃喝拉撒都仰仗别人。
冠状病毒模式图
图自《PrinciplesofVirology》
一旦遇到合适的细胞,冠状病毒就用刺突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行结合、进入细胞体内;接着,脱去外壳,暴露出自己的遗传物质;随后利用正常细胞内的细胞器,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完成自我复制;最后,像吹肥皂泡一样,逐步移动到细胞之外。
SARS病毒的繁殖方式
图自NatureReviews
如此精妙的繁殖方式,自然离不开合适的环境。病毒脱壳、释放都需要适宜的酸碱度(pH值),而氯喹,恰恰可以改变细胞的pH值。研究显示,它可以阻止病毒暴露出遗传物质,不暴露遗传物质,病毒就没有办法复制;也有证据显示,它可以阻止病毒释放,不释放到细胞外,病毒就没有办法感染其他细胞。最重要的证据来源于2005年,学者们发现,氯喹可以减弱SARS病毒与受体的结合。缺少了结合,SARS病毒就没有办法进入细胞体内,感染自然无从谈起。
总结起来,过去十几年前的研究显示,氯喹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少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和其他新兴的药物比,它还有一个特别的优点:氯喹已经在临床活跃了数十年,安全性较为确切、不良反应不但是已知的而且发生率极低。甚至有研究显示,即使孕期高剂量服用也无碍。
因此,面对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学者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氯喹。不过,正如前面的文章中说过的,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实验。
钟南山院士谈论氯喹
图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