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可通过局部疼痛、肿胀变形、功能障碍、异常活动、骨擦音等方式判断。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疲劳性骨折、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疼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按压或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向周围放射,安静时也可能持续存在。急性期需立即制动,冰敷缓解肿胀疼痛。
2、肿胀变形: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皮肤出现淤青。严重骨折可见肢体成角畸形或短缩,与健侧对比明显不对称。需用夹板临时固定,避免二次损伤。
3、功能障碍:骨折肢体丧失正常活动能力,如无法站立、持物或关节屈伸。下肢骨折可能出现无法承重,脊柱骨折伴随神经功能障碍。搬运时需保持轴线稳定。
4、异常活动:非关节部位出现反常运动,如小腿中段出现横向摆动。触摸可能感知骨折断端异常摩擦感。发现此类体征需绝对禁止患肢活动。
5、骨擦音:移动伤肢时听到骨断端摩擦的"咯吱"声,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伴随血管神经损伤时可能出现远端苍白、麻木,需紧急就医处理。
骨折初期处理需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疑似骨折应避免患处负重。建议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豆腐,配合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上肢骨折可做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建议水中行走训练。定期复查X光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