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患者的大便通常呈现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特征性改变,可能与志贺菌感染、阿米巴原虫侵袭、肠道炎症反应、肠黏膜损伤、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
1、水样便:痢疾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粪便含水量超过90%。典型表现为频繁排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常伴随肠鸣音亢进。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渗饮食加重腹泻。
2、黏液便:肠道杯状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过量黏液,形成蛋清样胶冻状物质。粪便表面可见条索状或絮状黏液,提示肠黏膜保护机制激活。可食用低渣流质饮食,适量补充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
3、脓血便:细菌性痢疾常见结肠黏膜溃疡出血,粪便混有暗红色血丝及黄白色脓液。阿米巴痢疾典型表现为果酱样腥臭便,镜检可见夏科-雷登结晶。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使用环丙沙星、甲硝唑等抗菌药物。
4、里急后重:直肠炎症导致排便不尽感,每次仅排出少量黏液脓血。患者出现频繁便意但排便困难,伴随肛门坠胀疼痛。温水坐浴可缓解肛周不适,严重者需用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
5、脱水征象:持续腹泻引发口渴、尿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表现。观察眼窝凹陷程度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电解质紊乱可能出现肌痉挛。静脉补液时注意补充氯化钾,恢复期饮用米汤补充能量。
患者应严格遵循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便量增多时需急诊就医,进行血常规和粪便病原学检查。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