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通常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免疫异常、造血功能障碍及特定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类型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均通过非传播途径致病。
1、遗传因素:部分血液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由基因突变导致,父母可通过遗传将缺陷基因传递给子女。这类疾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输血、铁螯合剂或基因疗法为主,日常需避免创伤出血。
2、化学物质暴露:长期接触苯、放射线等致癌物会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白血病风险。职业防护是关键,患者需脱离污染环境,医疗干预包括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
3、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抗体错误攻击红细胞导致,可能与EB病毒等感染有关。表现为黄疸、乏力,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免疫调节剂。
4、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干细胞衰竭引发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氯霉素药物使用后。需进行骨髓移植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同时预防感染出血。
5、特定病毒感染:EB病毒、HIV等可直接感染造血细胞引发淋巴瘤,但病毒本身通过体液传播而非血液病直接传染。治疗需联合抗病毒药物与化疗方案如CHOP。
预防血液病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叶菜;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滥用药物及有害物质接触。出现持续乏力、异常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