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压力、创伤经历、躯体疾病等原因引起。
1、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负面思维模式,人际疗法专注于改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动力学疗法探索潜意识冲突对情绪的影响,疗程通常需8-20次。团体心理治疗可提供同伴支持,家庭治疗能改善亲密关系互动模式。
2、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症状。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适用于伴随疼痛的患者。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可用于难治性病例,需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3、生活调整:规律作息维持昼夜节律稳定,保证7-9小时睡眠。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内啡肽分泌。正念冥想训练每天15-20分钟,瑜伽结合呼吸练习可降低皮质醇水平。饮食增加深海鱼、坚果等ω-3脂肪酸摄入。
4、社会支持:加入抑郁症患者互助小组分享应对经验,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重建自我价值感。向亲友开放表达情感需求,避免长期自我隔离。职场可申请弹性工作安排,学校可寻求心理咨询中心支持。
5、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针对前额叶皮层进行无创调控,每周5次持续4-6周。光照疗法适用于季节性抑郁,每天30分钟10000勒克斯光照。严重病例可考虑改良电休克治疗,需评估认知功能影响。
抑郁症患者需建立包含全麦谷物、深色蔬菜的均衡饮食,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自行车。护理重点包括症状日记记录、药物依从性管理、自杀风险监测,建议家属参与心理教育课程学习非评判性沟通技巧。环境调整需减少刺激性噪音和强光暴露,卧室布置宜采用柔和的暖色调。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伤念头时需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