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烧可能由环境温度过高、脱水、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环境因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包裹过厚或室温过高会导致体温升高。建议保持室温24-26℃,穿着单层棉质衣物,避免使用电热毯等加热设备。体温超过38℃时应解开包被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
2、脱水发热:喂养不足或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表现为皮肤干燥、尿量减少。需按需喂养母乳或配方奶,每2-3小时哺乳一次。出现口唇干裂、囟门凹陷等脱水体征时,需立即就医进行补液治疗。
3、感染性疾病:可能与产道感染、脐炎、肺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拒奶、呼吸急促、皮肤发花等症状。细菌感染需使用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出现体温波动超过39℃或持续低热需血常规检查。
4、中枢性发热:脑损伤或颅内出血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多伴随肌张力异常、惊厥等症状。需通过颅脑超声或MRI明确病因,严重者需进行脑室引流或血肿清除手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维持正常体温。
5、代谢异常: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导致代谢紊乱,常伴有黄疸、特殊体味等表现。需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或特殊配方奶粉喂养,持续监测体温及生长发育指标。
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测量体温3-4次,选择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吃奶量及大小便情况,出现嗜睡、抽搐、皮肤瘀斑等危重症状时需急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脐部护理使用75%酒精每日消毒2次。新生儿房间每日通风2次,避免人员密集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