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是一种涉及颌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范围、病原体类型及个体免疫状态。急性期可能出现剧烈疼痛、发热、颌面部肿胀;慢性期可导致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甚至病理性骨折。感染扩散可能引发败血症或颅内并发症。
1、急性症状:急性颌骨骨髓炎起病急骤,局部表现为跳痛性牙痛、牙龈红肿溢脓,伴随38℃以上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颌骨压痛明显,患牙叩痛显著,可能伴有张口受限。需紧急静脉输注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2、慢性病变:未经控制的急性炎症转为慢性后,形成死骨和瘘管,X线显示虫蚀样骨质破坏。可能出现牙齿松动、口臭、持续钝痛。需手术清除死骨刮治术或颌骨部分切除术,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愈合。
3、并发症风险:感染扩散可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全身脓毒症,需重症监护治疗。早期发现颌面部红肿热痛范围扩大需立即就医。
4、治疗难点:下颌骨骨髓炎易复发,抗生素难以渗透至骨组织。需4-6周持续用药,细菌培养指导用药选择。合并放射性骨坏死时治疗更为复杂,可能需要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缺损。
5、预后差异:早期规范治疗者2-3个月可痊愈,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颌骨畸形、咬合功能障碍。儿童患者可能影响颌骨发育,需长期随访。戒烟、控制血糖可显著改善预后。
日常应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急性期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果蔬汁;恢复期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出现持续颌骨疼痛伴发热时需24小时内就诊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