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胆固醇是血脂代谢中的两个相关概念,前者指运输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后者特指该颗粒内包裹的胆固醇成分。
低密度脂蛋白是由磷脂、载脂蛋白B-100和胆固醇酯等组成的复合颗粒,直径约22纳米。低密度胆固醇仅指脂蛋白核心中携带的胆固醇分子,属于脂类物质而非完整颗粒。
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载体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至外周组织,其表面载脂蛋白可识别细胞受体。低密度胆固醇不具备运输功能,仅在血管壁沉积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临床通过超速离心法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而低密度胆固醇多采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得出。酶法检测可特异性测定各类胆固醇含量。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反映脂代谢异常,可能由高脂饮食、糖尿病等因素引起。低密度胆固醇数值异常通常伴随动脉硬化、黄色瘤等症状。
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需限制饱和脂肪摄入,增加深海鱼类、燕麦等膳食纤维。调节低密度胆固醇可选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或依折麦布等药物。
日常需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烹饪建议使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每日坚果摄入量控制在30克以内。定期监测血脂谱时,应空腹12小时后采血以保证检测准确性。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结合脂蛋白电泳进一步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