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疫苗接种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寄生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
1、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实质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严重时出现抽搐或昏迷。早期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降低病死率,需配合脱水降颅压等综合治疗。
2、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等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化脓性脑炎,常继发于中耳炎或鼻窦炎。典型症状包括颈项强直、喷射性呕吐、布氏征阳性。治疗需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疗程通常持续4-6周。
3、自身免疫反应:抗NMDA受体脑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攻击神经细胞表面抗原,多见于年轻女性。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不自主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4、寄生虫感染:弓形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侵袭脑组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影像学可见多发环形强化病灶,血清学检测有助于确诊。治疗采用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病灶。
5、疫苗接种反应:狂犬病疫苗等生物制剂可能诱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发生率约1/10万。多在接种后2-4周出现肢体麻木、视力下降等脱髓鞘症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配合血浆置换可改善预后。
预防脑炎需注意防蚊灭蚊等虫媒控制措施,按时接种乙脑疫苗等计划免疫制剂。急性期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饮食推荐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食物,如牛奶蒸蛋、果蔬泥等易消化营养组合。适度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关节挛缩,每日保证充足睡眠促进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