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潜伏期通常为7-21天,平均10-14天,期间无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1、潜伏期定义:
潜伏期指从病毒侵入人体到出现首发症状的时间。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后,先在局部黏膜复制,随后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此阶段免疫系统尚未产生明显反应,患者无发热、皮疹等典型表现。
2、个体差异:
潜伏期长短受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婴幼儿可能缩短至7-10天,接种过疫苗者可能延长至21天。HIV感染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毒复制速度加快可能导致潜伏期缩短。
3、传染性特征:
潜伏期末期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气溶胶传播,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达90%。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4、前驱期表现:
潜伏期结束后进入2-4天前驱期,出现38℃以上高热、咳嗽、结膜炎等非特异性症状。口腔黏膜出现科氏斑是确诊标志,表现为第一臼齿对面颊黏膜上的灰白色小点。
5、监测与隔离:
接触麻疹患者后需医学观察21天。未接种疫苗的接触者应在72小时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免疫球蛋白适用于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暴露后预防。
麻疹流行期间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饮食应选择鸡蛋羹、南瓜粥等易消化食物,发热期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皮疹消退前避免游泳以防皮肤感染。患者衣物需单独清洗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家庭成员应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