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典型特征包括硬下疳、玫瑰疹、扁平湿疣等皮损形态,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阳性,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RPR/TRUST与特异性血清学试验TPPA/TPHA双阳性具有确诊意义。
1、硬下疳特征:一期梅毒典型表现为单发无痛性溃疡,边缘隆起呈软骨样硬度,多出现在外生殖器。需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鉴别。暗视野显微镜检出螺旋体或血清学转阳可确诊。
2、二期玫瑰疹:全身对称性泛发铜红色斑疹,掌跖部位特征性脱屑性红斑。伴随低热、淋巴结肿大时需与药疹、病毒疹鉴别。血清学检测抗体滴度≥1:8有诊断价值。
3、扁平湿疣表现:肛周或外阴部扁平湿润丘疹,表面糜烂含大量螺旋体。醋酸白试验阳性需与尖锐湿疣区分。病变渗出液暗视野检查阳性率可达90%。
4、血清学检测流程:非特异性试验RPR用于筛查和疗效监测,特异性试验TPPA确认诊断。神经梅毒需脑脊液VDRL检测,心血管梅毒依赖CT/MRI发现主动脉病变。
5、特殊类型鉴别:先天性梅毒可见 Hutchinson 三联征,潜伏梅毒仅血清学阳性。合并HIV感染可能出现血清学假阴性,需采用PCR检测螺旋体DNA。
梅毒疹患者应避免性生活直至完成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日常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B族,皮损部位保持清洁干燥,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血清学直至RPR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