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A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或现症梅毒感染,其传染性需结合RPR滴度与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传染风险与梅毒分期、皮肤黏膜活动性病变、血清学滴度等因素相关。
1、一期梅毒:硬下疳溃疡面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强传染性。TPPA阳性伴RPR高滴度时需避免性接触,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规范治疗可阻断传播。
2、二期梅毒:全身皮疹、扁平湿疣等皮损渗出液携带病原体。此阶段即使TPPA单独阳性,若出现黏膜斑等典型症状,仍可能通过接吻等密切接触传播。
3、潜伏梅毒:TPPA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者,传染性较低。妊娠期可能经胎盘垂直传播,需进行苄星青霉素阻断治疗,避免胎儿感染。
4、血清固定现象:治疗后TPPA持续阳性而RPR转阴,通常无传染性。定期复查血清滴度,保持单一性伴侣,使用安全套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5、神经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TPPA阳性脑脊液具有潜在传染性。需静脉注射青霉素G,避免共用剃须刀等血液暴露行为。
梅毒感染者应完成全程抗菌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行为直至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日常注意个人用品消毒,加强营养摄入如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富含锌的牡蛎等海产品,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提升免疫力。性伴侣需同步筛查,确诊后每3-6个月复查TPPA与RPR直至血清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