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可能由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分泌过多、盆腔充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因素引起。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头晕等症状。
1、下腹正中痛:原发性痛经多因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建议热敷下腹部,每日饮用生姜红糖水,避免生冷食物刺激。
2、腰骶部放射痛:盆腔充血及子宫后倾可能引发牵涉痛。可尝试膝胸卧位缓解压力,使用暖宝宝贴敷腰部,练习猫式伸展运动改善血液循环。
3、大腿内侧痛:经血排出不畅时可能刺激闭孔神经。推荐侧卧时双膝夹枕减轻压迫,进行髋关节环绕运动,每日温水坐浴15分钟。
4、子宫内膜异位:异位病灶导致炎症反应和粘连,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性交痛、排便痛等症状。需通过腹腔镜确诊,药物可选布洛芬、萘普生或口服避孕药。
5、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形成病灶,疼痛伴随月经量增多。可能与宫腔操作、激素失调有关,常见贫血、乏力等症状。治疗方案包括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痛经期间应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避免咖啡因及高盐食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经前期开始练习腹式呼吸放松技巧。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呕吐,需及时妇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