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肛瘘可通过肛门指诊、影像学检查、探针检查、肛门镜观察、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其形成多与肛周脓肿未及时处理、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因素相关。
1、肛门指诊:医生戴手套涂抹润滑剂后伸入肛门触诊,高位肛瘘可触及条索状瘘管通向肛管直肠环上方,伴有压痛或硬结。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深度及走向。
2、影像学检查:MRI可清晰显示瘘管三维走向、内口位置及与括约肌关系,准确率超90%;腔内超声能区分黏膜下瘘与经括约肌瘘,适合术前评估。
3、探针检查:用银质探针从外口轻柔探查,高位肛瘘探针可深入肛管直肠环以上,配合亚甲蓝注射能确认内口位置,但急性炎症期禁用。
4、肛门镜观察:通过肛门镜可见齿状线附近内口呈凹陷或肉芽肿,高位肛瘘内口多位于直肠壁,伴脓性分泌物溢出,需与痔疮鉴别。
5、症状评估:反复肛周肿痛流脓是典型表现,高位肛瘘脓液多呈粪臭味,发作时可能伴发热、排便困难,长期未治可导致肛门失禁。
日常需保持肛周清洁,便后温水坐浴,避免久坐久站;急性期可口服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控制感染;饮食宜选择燕麦、紫薯等高纤维食物,减少辣椒、酒精摄入;太极拳、凯格尔运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形成复杂性瘘管,需考虑挂线疗法、直肠黏膜瓣推移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