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内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该病可能由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控制、血运重建等方式干预。
1、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食物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
2、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降低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影响脂质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3、吸烟危害:烟草中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戒烟后2年内心血管风险可降低50%,电子烟替代并非安全选择。
4、高血压因素:持续高压血流冲击会加速动脉内膜损伤。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钠敏感基因有关,通常表现为晨起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控制血压。
5、糖尿病诱因:胰岛素抵抗状态会引发血管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受体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伤口难愈等症状。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可改善血糖代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需建立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30克坚果,选用橄榄油作为主要烹饪用油。坚持每周3次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监测晨起静息心率变化。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冠脉CTA检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保持夜间睡眠7-8小时,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诱发心绞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