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结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饮食、肠道菌群失衡、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贫血等症状。
1、便血:排便时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较少但持续存在。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导致毛细血管破裂,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点,高频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能有效止血。
2、腹痛:左下腹隐痛或绞痛多见,息肉增大引发肠套叠或肠蠕动异常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与肠道痉挛、局部缺血有关,热敷腹部或调整排便姿势可暂时缓解。直径超过2cm的广基息肉需行内镜下分块切除术。
3、排便异常: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息肉占据肠腔影响粪便通过。黏液便常见于绒毛状腺瘤,这类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30g,配合规律如厕训练可改善症状。
4、肠梗阻:巨大息肉完全堵塞肠腔时出现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机械性梗阻表现。腹部CT可见"靶环征",紧急情况下需行肠段切除吻合术。梗阻解除后应每3年复查肠镜。
5、贫血相关:长期隐性失血导致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15ng/ml提示缺铁性贫血。便潜血试验阳性者需补充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同时进行息肉切除治疗。
日常饮食需控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g,增加全谷物和发酵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肠镜检查后24小时内进食流质饮食,观察有无迟发出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从12岁开始每年肠镜筛查,普通人群建议50岁后每5年定期检查。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限制加工肉制品摄入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