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布洛芬等药物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可直接作用于耳道局部,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杀灭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每日2-3次滴入患耳,用药期间避免游泳或耳道进水。环丙沙星滴耳液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显著,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覆盖产β-内酰胺酶菌株,适用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伴发热患者。头孢克洛对儿童中耳炎安全性较高,疗程通常7-10天。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等肠道菌群紊乱症状,可与益生菌联用。
3、镇痛消炎药:
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耳痛和发热,成人每次200-400mg间隔6-8小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不耐受非甾体抗炎药者,但需注意每日剂量不超过4g。疼痛剧烈时可短期配合局部利多卡因滴耳液。
4、黏液溶解剂: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能降低咽鼓管分泌物黏稠度,促进中耳积液排出。标准桃金娘油胶囊通过调节浆液性分泌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需饭前半小时服用。合并过敏性鼻炎时可联合使用氯雷他定。
5、鼓室注药:
顽固性积液需耳鼻喉科行鼓膜穿刺,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黏膜水肿。慢性肉芽肿性中耳炎可局部应用庆大霉素冲洗,严重骨质破坏者需行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
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猕猴桃、西兰花等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建议暂停游泳等水上活动,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促进引流。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