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灼伤皮肤可通过冷水冲洗、中和处理、药物涂抹、创面保护、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皮肤接触氢氧化钠通常由化学腐蚀、防护缺失、操作失误、浓度过高、接触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
立即用流动冷水持续冲洗患处15-20分钟,水流压力不宜过大。冷水冲洗能稀释化学物质浓度,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组织损伤深度。冲洗时避免用力摩擦皮肤,防止灼伤面积扩大。
冲洗后可用弱酸性溶液如5%醋酸或3%硼酸溶液中和残留碱液。禁止使用强酸中和,避免造成二次化学伤害。中和处理后需再次用清水冲洗10分钟,确保完全清除化学物质。
清洁后可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莫匹罗星软膏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药物需均匀覆盖创面,形成保护膜。每日换药2-3次,预防创面感染,促进上皮细胞再生。
使用无菌凡士林纱布或水胶体敷料覆盖创面。保持创面湿润环境,避免敷料粘连。深度灼伤需暴露疗法,定期清除坏死组织。保护期间观察创面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灼伤面积超过1%体表面积或深度达Ⅱ度以上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进行清创术、植皮手术等治疗。伴有眼接触或吸入性损伤时,需立即转诊至专科医院。
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补充维生素C促进创面愈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酱油等深色调味品摄入。恢复期进行适度关节活动,防止疤痕挛缩。定期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必要时进行康复治疗改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