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指因年龄增长或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严重衰退,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群体。
失能老人通常表现为无法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如厕、移动等日常活动,需要他人持续照料。根据巴氏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0分可判定为失能状态,常见于75岁以上高龄老人。
自然衰老导致肌肉萎缩、关节退化、神经传导速度下降,60岁后肌肉量每年减少1-3%。骨质疏松、视力听力减退等退行性变化会显著影响活动能力,这类情况可通过平衡训练、营养补充延缓进程。
脑卒中后遗症可能导致偏瘫失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丧失定向力和执行功能。糖尿病足、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会限制活动能力,这类病理性失能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康复治疗和药物控制。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术后1年内失能发生率高达50%。严重跌倒、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可能直接导致长期卧床,需预防性安装扶手、防滑垫等适老化设施。
营养不良加速肌少症发展,独居缺乏社交易引发抑郁性废用综合征。多重用药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副作用,需定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并调整方案。
日常护理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每周进行2-3次坐位抬腿、弹力带训练等抗阻运动,使用助行器辅助移动。卧室应配备护理床、防褥疮垫,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当出现呛咳、压疮或认知功能急剧下降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考虑专业机构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