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可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罕见类型癌及其他特殊形式,不同类型在治疗方案和预后上存在差异。
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这类乳腺癌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通常无需化疗。治疗方案以保乳手术或全乳切除术为主,术后可能辅以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
浸润性特殊癌包含乳头状癌、髓样癌等亚型,具有特定组织学特征。这类肿瘤生长相对缓慢,转移风险中等,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治疗需结合肿瘤分期,采用手术联合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部分病例需辅助放疗。
浸润性导管癌占此类80%以上,癌细胞已突破导管壁向周围组织扩散。临床常见乳房无痛性硬块伴皮肤橘皮样改变,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标准治疗包括改良根治术、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紫杉醇方案化疗及CDK4/6抑制剂靶向治疗。
分泌性癌、腺样囊性癌等罕见类型约占乳腺癌1%-2%,生长缓慢但具有独特分子特征。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多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对常规化疗敏感性较差,部分病例需采用阿培利司等PI3K抑制剂。
炎性乳腺癌和佩吉特病属于特殊临床表现类型。炎性乳腺癌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伴橘皮征,需新辅助化疗后行全乳切除。佩吉特病多伴乳头糜烂渗出,治疗需切除乳头乳晕复合体并清扫腋窝淋巴结。
日常护理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术后患者应穿戴专业压力袖套预防淋巴水肿,定期复查乳腺超声和肿瘤标志物。出现新发肿块或骨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BRCA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