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可以生育,但需综合评估病情稳定性、药物影响及社会支持系统。妊娠期抑郁管理、药物调整、心理干预、产后监护、遗传风险评估是核心考量因素。
孕前需精神科医生评估抑郁症状控制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工具可量化严重程度。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自杀倾向者应暂缓生育计划,症状稳定6个月以上者相对安全。既往有产后抑郁发作史需特别标注。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对胎儿相对安全,三环类抗抑郁药需谨慎使用。孕早期尽量避免帕罗西汀等可能致畸药物,换药需在受孕前3个月完成。锂盐治疗双相抑郁时需监测血药浓度。
认知行为疗法可减少50%药物依赖,孕期每周1次个体咨询联合正念训练效果显著。建立孕妇互助小组降低病耻感,伴侣参与家庭治疗能改善支持系统。分娩恐惧量表评分高者需提前进行暴露疗法。
产后72小时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需重复3次,高危人群建议月嫂协同照料。褪黑素调节昼夜节律可预防抑郁复发,婴儿睡眠训练能减少母亲疲劳感。紧急联系人名单应包含精神科急诊电话。
一级亲属患病史者后代发病风险约10-15%,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检测5-HTTLPR等风险基因。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产前应激可能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甲基化影响胎儿,孕期皮质醇监测具有预警价值。
抑郁症患者备孕期间需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ω-3脂肪酸可改善情绪。保证7小时睡眠并监测快速眼动周期变化,建立包含精神科医生、产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多学科随访体系。产后6周进行神经内分泌检查,母乳喂养者选择乳汁分泌量少的抗抑郁药物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