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药物治疗,通常由胃酸分泌过多、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饮食刺激、肥胖、妊娠等因素引起。
1、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可缓解烧心症状,疗程通常为4-8周;雷贝拉唑起效更快,适合夜间反流患者;埃索美拉唑对酸相关症状控制更持久。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镁水平。
2、H2受体拮抗剂:
法莫替丁通过阻断组胺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反流。夜间服用可减少夜间酸突破现象,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受性。雷尼替丁因安全性问题已退市,西咪替丁可能影响肝功能,需定期复查转氨酶。
3、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并在食管黏膜形成保护层,餐后咀嚼效果更佳。硫糖铝能与糜烂黏膜结合形成屏障,但可能引起便秘。枸橼酸铋钾兼具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使用期间舌苔可能变黑。
4、促动力药物:
多潘立酮通过拮抗多巴胺受体增强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莫沙必利刺激5-HT4受体改善食管蠕动,但禁用于心脏QT间期延长者。伊托必利具有双重促动力机制,需注意可能引发腹泻。
5、联合用药方案:
难治性反流可采用PPI联合促动力药,巴雷特食管需长期维持治疗。妊娠期优先选用铝碳酸镁,哺乳期避免使用西沙必利。合并焦虑患者可短期联用黛力新,但需警惕锥体外系反应。
药物治疗期间需配合低脂饮食,避免咖啡因及辛辣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超重患者建议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吞咽疼痛或体重下降需及时就诊。长期用药者每年检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