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乙肝抗体的人仍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但概率较低。抗体水平下降、病毒变异、免疫缺陷、高危暴露、抗体类型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保护效果。
1、抗体水平下降: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滴度若低于10mIU/mL,保护作用可能消失。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疫苗。
2、病毒变异风险:
乙肝病毒S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抗原表位改变,使原有抗体无法识别。变异株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或长期暴露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乏力等症状。
3、免疫状态影响:
艾滋病、化疗后等免疫缺陷人群抗体应答能力降低。这类患者即使存在抗体,仍可能发生隐匿性感染,需定期监测HBV-DNA和肝功能指标。
4、高危暴露行为:
静脉吸毒、无防护性行为等高风险接触可能突破抗体防御。暴露后应立即检测HBsAg,必要时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加强防护。
5、抗体类型差异:
自然感染产生的抗-HBs通常比疫苗诱导的抗体更持久。疫苗应答不佳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考虑增加接种剂量或更换重组疫苗类型。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配合适度有氧运动。避免共用剃须刀等血液暴露行为,医务人员等高危职业暴露后需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肝功能异常或疑似暴露时应尽早就医,通过HBV-DNA定量检测明确感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