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拉稀可能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
1、饮食不当:
摄入过多辛辣、油腻或生冷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异常。暴饮暴食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引发痉挛性疼痛和腹泻。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馒头,避免酒精和咖啡因。
2、食物过敏:
乳糖不耐受或麸质过敏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产生排斥时,会出现腹痛伴水样便。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常见致敏食物包括牛奶、海鲜、坚果等。
3、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可破坏肠上皮细胞功能。细菌性痢疾常伴随发热和黏液血便,可能与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感染有关。急性期需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时需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药物。
4、肠易激综合征:
精神压力过大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蠕动节律。该病典型表现为餐后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有关。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低FODMAP饮食可缓解症状。
5、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和黏液脓血便,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糜烂。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隔夜或变质食物。急性期选择低纤维饮食如香蕉、苹果泥,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燕麦、红薯等膳食纤维。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持续超过48小时的严重腹泻或出现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