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结节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临床症状评估、生长速度监测等方式判断良恶性。胰腺结节可能由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岛细胞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癌等因素引起。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作为初筛手段可观察结节形态,增强CT能清晰显示血供情况,MRI结合MRCP对导管内病变敏感度高。良性结节多呈圆形光滑、边界清晰,恶性结节常伴分叶状边缘或远端胰管扩张。
2、肿瘤标志物:
CA19-9升高超过100U/ml提示恶性风险,CEA联合CA125检测可提高特异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可能出现胰岛素、胃泌素等激素水平异常,但约15%胰腺癌患者标志物始终阴性。
3、病理活检: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获取组织标本,通过细胞学检查判断性质。黏液性囊腺瘤可见柱状上皮细胞,实性假乳头状瘤呈现特征性核沟结构,腺癌则显示异型腺体排列。
4、症状评估:
良性结节多无症状或仅上腹隐痛,恶性病变可能伴随黄疸、消瘦、脂肪泻。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易引发反复胰腺炎,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会导致低血糖发作。
5、动态监测:
每3-6个月复查影像观察生长速度,两年内直径增长>3mm或出现新发钙化需警惕。囊性结节壁增厚超过2mm或出现实性成分时,恶变风险显著增加。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减少胰腺负担,适量补充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功能,避免酒精摄入。橄榄油、深海鱼等抗炎食物有助于控制炎症,规律有氧运动可降低胰岛素抵抗。出现持续腹痛、血糖异常波动应及时复查增强CT,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