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儿童发热38℃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等方式处理,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疫苗接种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体温38℃属于低热范畴,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适当减少衣物被褥,保持室温22-24℃。监测体温变化频率建议每2小时一次。
2、补液策略:发热会增加不显性失水,需维持电解质平衡。选择口服补液盐Ⅲ、椰子水或稀释果汁,每小时补充100-150ml。避免含咖啡因饮料,观察排尿量及尿液颜色,维持淡黄色为佳。
3、药物选择:体温持续超过38.5℃或伴明显不适时可考虑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按10-15mg/kg剂量使用,间隔4-6小时;布洛芬美林按5-10mg/kg剂量使用,间隔6-8小时。两种药物24小时内均不超过4次,严禁交替使用。
4、病因鉴别:病毒感染多见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细菌感染可能伴随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血常规检查中病毒感染通常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则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链球菌感染需完善咽拭子培养。
5、预警体征: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出现嗜睡或烦躁、皮疹、颈部僵硬需及时就医。热性惊厥患儿需侧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持续时间。疫苗接种后发热一般不超过48小时,局部红肿直径超过5cm需报告。
发热期间建议准备易消化的燕麦粥、蔬菜泥、清蒸鱼肉等食物,避免油炸食品。保持每日睡眠10-12小时,恢复期可进行室内伸展操、呼吸训练等轻度活动。体温正常24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学习,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至少3天。居家护理需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维持湿度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