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镇痛药物、鼻腔减充血剂、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滴耳液:细菌性中耳炎首选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局部用药。这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需每日3-4次滴入患耳,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与口服抗生素重复使用。
2、口服抗生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全身用药。疗程通常7-10天,需完成整个疗程防止复发。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替代。
3、镇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叠加使用。剧烈疼痛可能提示鼓膜穿孔需及时复诊。
4、鼻腔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伪麻黄碱等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长期应用可能引起反弹性鼻塞。配合鼻腔冲洗可增强效果。
5、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适用于过敏性或顽固性中耳炎。短期使用可减轻黏膜水肿,需监测血糖和血压变化。真菌感染患者禁用。
治疗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潜水。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促进黏膜修复。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出现听力下降、持续高热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或鼓室成形术。儿童患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