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憩室可通过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磁共振成像、子宫输卵管造影、阴道镜检查等方式诊断。
1、超声检查:经阴道或腹部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缺损及憩室形态,典型表现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不连续,形成囊状无回声区。三维超声可多角度观察憩室与宫腔关系,测量深度和宽度。超声具有无创、可重复的优势,是首选筛查手段。
2、宫腔镜检查:通过光学镜头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憩室表现为子宫峡部凹陷或薄弱区,可见暗红色血液积聚。检查同时可评估憩室大小、位置及内膜覆盖情况,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需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避免经血干扰视野。
3、磁共振成像:T2加权像能清晰分层显示子宫肌壁结构,憩室表现为肌层中断的囊状高信号区。对复杂病例可评估憩室与周围脏器关系,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适用于超声诊断不明确或需手术规划者,但费用较高。
4、子宫输卵管造影:造影剂充盈宫腔后,X线摄片可见造影剂在憩室内滞留形成"龛影",延迟拍摄显示造影剂排出缓慢。可同时评估输卵管通畅性,但存在辐射暴露,目前已逐渐被超声替代。
5、阴道镜检查:采用高倍放大观察宫颈及阴道穹窿,憩室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时可见宫颈外口松弛。常作为辅助手段配合其他检查,单独诊断价值有限,需结合患者病史综合判断。
诊断过程中建议联合两种以上检查方法提高准确性,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重复超声有助于发现周期性出血特征。确诊后需根据憩室大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治疗,日常避免增加腹压动作,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支撑力。定期妇科检查监测憩室变化,备孕者需提前评估子宫破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