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可能由电离辐射损伤、肠道黏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失调、血管内皮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该病症可通过黏膜保护剂、抗炎治疗、微生态调节、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辐射损伤:电离辐射直接破坏肠道上皮细胞DNA结构,导致细胞凋亡或功能异常。长期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中约5%-15%会出现放射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治疗需暂停放疗并使用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
2、屏障破坏:辐射使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这种情况可选用谷氨酰胺促进黏膜修复,同时限制辛辣食物摄入。患者可能出现肠道渗透压失衡,需监测电解质水平。
3、菌群紊乱:辐射改变肠道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诱发机会性感染。建议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调节微生态,伴有里急后重感时可考虑短期应用柳氮磺吡啶。每日补充200ml无乳糖酸奶有助于维持菌群平衡。
4、血管病变:放射线引起肠壁小动脉内皮增生,导致肠壁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放疗后6-24个月,典型症状为便血和肠梗阻。轻症使用维生素E改善微循环,重症需血管介入治疗。建议每周3次低强度有氧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5、炎症反应:辐射激活NF-κB通路促使TNF-α等炎性因子释放。临床可见肠壁水肿和纤维化,急性期可选用美沙拉嗪缓释剂型。合并发热时需排除感染,必要时短期使用泼尼松。每日记录排便性状变化有助于评估疗效。
患者应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蒸鱼、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纤维蔬菜。康复期进行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每周累计150分钟步行锻炼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加重需立即复查肠镜,必要时考虑高压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