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胃肠减压、灌肠通便、药物缓解、手术松解、肿瘤切除等方式治疗。
1、肠粘连:腹腔手术后炎症反应或感染可能导致肠管粘连成角,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促进自行缓解,严重者需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可能与既往腹部手术史、腹膜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呕吐等症状。
2、肠扭转:乙状结肠或小肠系膜过长时易发生肠管旋转,造成血运障碍和机械性梗阻。早期可通过结肠镜复位,出现肠坏死需紧急行肠切除吻合术。可能与先天性解剖异常、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胀不对称等症状。
3、肠套叠:婴幼儿回盲部肠管嵌套进入结肠形成梗阻,成人多继发于肠道息肉。空气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失败后需开腹手法复位。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症状。
4、肿瘤压迫:结肠癌或腹腔转移瘤生长压迫肠腔,多见于老年患者。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造瘘,配合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等。
5、粪石堵塞:长期便秘或异物摄入形成坚硬粪块阻塞肠腔,高纤维素饮食不足是主要诱因。可采用液体石蜡口服软化粪便,配合开塞露灌肠,严重时需手法掏粪。
日常增加南瓜、燕麦等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出现持续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超过12小时,需立即急诊排除绞窄性肠梗阻。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以减少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麻痹性肠梗阻风险,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性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