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可能由血流缓慢、血管损伤、高凝状态、遗传因素、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压力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血流缓慢:长时间卧床、久坐或肢体固定导致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建议每小时活动下肢,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穿戴梯度压力袜,卧床患者需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血管损伤:外科手术、创伤、静脉穿刺等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血栓形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需定期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
3、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脱水等因素使血液黏稠度增高。每日饮水1500-2000ml稀释血液,高风险人群可检测D-二聚体,哺乳期妇女建议选择物理避孕方式替代激素类药物。
4、遗传因素: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S缺陷等遗传性易栓症患者更易发病。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此类人群需避免吸烟、控制体重,择期手术前需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5、恶性肿瘤: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化疗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肿瘤患者出现单侧肢体肿胀需排查深静脉血栓,治疗可选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突发呼吸困难伴胸痛或单侧下肢剧烈肿胀时需立即就医,确诊肺栓塞需住院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栓子脱落。长期抗凝治疗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阿司匹林等药物联用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