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裂孔可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野检查、眼压测量等方式确诊。视网膜裂孔可能与高度近视、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因素等有关。
1、眼底检查:
散瞳后使用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观察视网膜,可清晰显示裂孔位置、大小及是否伴随视网膜脱离。检查时需配合医生转动眼球,全程无创但散瞳后会出现暂时性视物模糊。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技术能分层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精确测量裂孔深度及周围视网膜水肿情况。检查过程类似眼底照相,非接触式扫描可生成三维图像,对微小裂孔检出率高达95%。
3、荧光素血管造影: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拍摄眼底血流动态,可鉴别裂孔是否合并血管渗漏或新生血管。检查前需做过敏试验,检查后皮肤尿液会暂时性黄染,哺乳期妇女需暂停喂养24小时。
4、视野检查:
通过静态或动态视野计检测裂孔对应区域的视野缺损范围。检查时需紧盯中心注视点,对周边出现的闪光点作出反应,重复性测试可评估病情进展。
5、眼压测量:
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监测眼内压,排除继发性青光眼风险。测量时需配合避免眨眼,正常值范围为10-21mmHg,数值异常需结合前房角镜检查。
确诊后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每日补充叶黄素10mg、玉米黄质2mg等视网膜营养素,选择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定期复查需携带既往检查报告对比,居家可每周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测视物变形情况,发现闪光感或视野缺损加重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