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黄疸、蜘蛛痣等症状。
1、乏力疲劳:
慢性肝炎患者常出现持续乏力,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导致能量合成不足有关。伴随症状包括活动耐力降低、晨起困倦感加重。建议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和辅酶Q10。
2、消化异常:
食欲减退、厌油腻是典型表现,因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部分患者出现餐后腹胀、恶心呕吐。饮食应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食品。
3、肝区隐痛:
右上腹持续性钝痛可能提示肝包膜牵张,疼痛程度与炎症活动相关。体检可发现肝脏肿大伴压痛。建议采用左侧卧位缓解压力,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4、黄疸体征:
皮肤巩膜黄染是胆红素代谢障碍的表现,常伴随尿色加深和陶土样便。严重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与胆管梗阻或肝细胞坏死有关。
5、皮肤改变:
蜘蛛痣和肝掌是特征性表现,与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毛细血管扩张多见于前胸和面部,手掌大小鱼际肌呈红斑状。日常需避免皮肤抓挠,使用温和保湿剂护理。
慢性肝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模式,每日摄入30-40g优质蛋白如鸡蛋清、脱脂牛奶,限制钠盐在3g以内。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每次不超过30分钟。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超声等指标。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表现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