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可能由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排便习惯、病毒感染、饮食结构失衡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便血、肛门异物感、排便困难、黏液分泌、肛门瘙痒等症状。
1、便血:
便血是肛门息肉最常见的症状,血液通常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息肉表面糜烂或受到粪便摩擦时容易出血,无痛性便血需与痔疮鉴别。
2、肛门异物感:
较大的息肉或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外时,患者会感到肛门有肿物突出或异物感。排便后肿物可能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这种情况需与直肠脱垂区分。异物感在久坐或久站后可能加重。
3、排便困难:
直肠下端较大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或粪便变细。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长期排便困难可能引发肛裂等并发症。
4、黏液分泌:
炎症性息肉或绒毛状腺瘤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导致肛门潮湿、内裤污染。黏液可能刺激肛周皮肤引发湿疹。黏液分泌增多时需警惕恶变可能,特别是伴有恶臭分泌物的病例。
5、肛门瘙痒:
息肉继发感染或黏液刺激肛周皮肤时,可能引起肛门瘙痒。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瘙痒夜间可能加重,影响睡眠质量,需与寄生虫感染、湿疹等疾病鉴别。
日常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火龙果等,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出现持续便血、息肉增大或年龄大于50岁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肛门局部护理可使用温水坐浴,水温40℃左右,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