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避免刺激物、局部用药等方式缓解,饮食调整需结合个体过敏原检测结果。湿疹可能由皮肤屏障受损、接触性过敏原、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干燥等原因引起。
1、屏障修复:
频繁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护手霜可修复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避免过度洗手,水温控制在37℃以下,清洁后立即涂抹保湿产品。物理屏障如棉质手套能减少外界刺激。
2、过敏排查:
镍、香料、橡胶等接触性过敏原可能加重症状,斑贴测试可明确致敏物质。职业暴露人群需佩戴防护手套,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清洁剂。
3、局部治疗:
急性期渗出可使用硼酸溶液湿敷,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适用于红斑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及反复发作部位。
4、饮食管理:
仅30%湿疹患者存在食物过敏,常见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建议记录饮食日记,确诊过敏后才需忌口。盲目忌口可能导致营养缺乏,加重皮肤修复障碍。
5、环境调节:
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冬季使用加湿器。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床单每周用60℃热水清洗。紫外线光疗对慢性顽固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每日补充富含Omega-3的深海鱼或亚麻籽油有助于抗炎,维生素D缺乏者需检测血清浓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可改善免疫功能,但氯暴露后需彻底冲洗。夜间护理可采取"湿裹疗法",即涂抹药膏后包裹保鲜膜增强渗透。持续瘙痒影响睡眠时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合并感染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症状反复或累及指甲需排除真菌感染,长期使用激素需监测皮肤萎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