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炎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通常由感染、外伤、气压损伤、过敏反应、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修复、抗过敏治疗、免疫调节、听力康复等方式改善。
细菌或病毒感染中耳或鼓膜时,炎症反应会导致鼓膜充血肿胀,影响其振动功能。化脓性分泌物可能堵塞耳道或黏附在鼓膜表面,进一步阻碍声波传导。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耳部受到外力撞击、异物刺入或不当掏耳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穿孔面积较大时会明显减弱声音放大效应,同时增加中耳感染风险。外伤性鼓膜穿孔常伴随耳鸣、耳闷症状。小型穿孔多能自愈,超过3个月未愈合需考虑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
飞行或潜水时的快速气压变化使鼓膜内外压力失衡,严重时可导致鼓膜破裂或出血。这种损伤会暂时性降低声音传导效率,伴随剧烈耳痛和眩晕。预防措施包括咀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已发生损伤时可使用伪麻黄碱减轻水肿。
过敏性鼻炎或湿疹患者可能出现鼓膜及咽鼓管黏膜水肿,影响中耳通气功能。长期积液会导致传导性耳聋,表现为耳闷塞感和自声增强。需检测过敏原并避免接触,急性发作期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韦格纳肉芽肿可能累及中耳结构,慢性炎症导致鼓膜增厚钙化。这类听力下降呈渐进性发展,可能伴随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需通过泼尼松、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严重听力损失者需佩戴助听器。
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E促进黏膜修复,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听力恢复期可进行声音定位训练,如闭眼辨识声源方向,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出现持续耳鸣、眩晕或听力骤降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