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红色大便可能由饮食因素、消化道出血、痔疮、肠道炎症、结肠息肉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摄入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番茄酱等富含天然色素的食品可能导致大便短暂性染色。这类情况无伴随不适,停止食用后24-48小时粪便颜色可恢复正常。观察期间可增加水分摄入促进代谢。
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酸作用会形成柏油样黑便,而下消化道出血多呈现暗红色。可能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呕血、腹痛症状。需通过胃镜或肠镜检查明确出血点,药物可选用奥美拉唑、硫糖铝、凝血酶。
痔核破裂时血液未充分氧化即附着于粪便表面,多呈鲜红或暗红色。与长期便秘、久坐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排便疼痛、肛门坠胀感。温水坐浴配合地奥司明、痔疮栓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痔切除术或吻合器手术。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肠黏膜糜烂出血。粪便常混有黏液脓血,伴随腹泻、低热症状。美沙拉嗪、泼尼松等药物可控制炎症,必要时需进行病变肠段切除术。
较大息肉表面血管破裂会引起间断性出血,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致颜色变暗。多无自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感。结肠镜下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
发现暗红色大便应记录出现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摄入动物血制品或铁剂干扰判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促进肠蠕动。持续出血超过3天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