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包块可通过触诊定位、观察变化、评估伴随症状、记录生长速度、区分生理性肿胀等方式自我检查。腹部包块可能由脂肪瘤、疝气、肠道梗阻、卵巢囊肿、腹腔肿瘤等原因引起。
平卧屈膝放松腹肌,用指尖缓慢按压腹部各象限,注意包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脐周硬块可能为疝气,右下腹固定包块需警惕阑尾周围脓肿。触诊时避免用力挤压,防止脏器损伤。
每日记录包块形态变化,生理性脂肪瘤通常质地柔软且生长缓慢。若包块在咳嗽时突出或平卧消失,可能为腹股沟疝。进食后体积增大的包块需考虑胃肠病变。
伴随发热、呕吐可能提示肠梗阻,突发剧痛需警惕囊肿破裂。卵巢囊肿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恶性肿瘤常伴体重下降。非疼痛性包块超过2周未消退应就医。
用软尺测量包块直径并每周对比,良性肿瘤每月增长<1cm。腹腔转移瘤可能在2-3周内显著增大,妊娠子宫有规律性增大特征。短期内体积翻倍需急诊排查。
便秘导致的结肠粪块可经排便后消失,经期盆腔充血属生理现象。餐后胃部膨隆与真正包块的区别在于动态变化。腹直肌分离产生的隆起会在抬头动作时明显。
日常可进行低纤维饮食减少肠道积气,避免举重物防止疝气加重。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观察包块活动度,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持续存在的包块需通过超声或CT明确性质,育龄女性应结合妇科检查排除附件病变。记录包块变化周期与月经周期的关联性,运动后新出现的包块要排除运动性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