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白内障是晶状体受电离辐射损伤导致的混浊病变,可能由职业暴露、医疗放射治疗、核事故辐射、紫外线长期照射、年龄相关性晶状体退化等因素引起。
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的从业人员如放射科医师,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易受损伤。建议佩戴铅玻璃防护眼镜,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工作环境需符合辐射安全标准。
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晶状体累积吸收剂量超过2Gy可能诱发混浊。治疗期间需使用钨合金眼罩防护,治疗后每半年复查视力及晶状体透明度。
核泄漏事故中释放的中子流可直接破坏晶状体蛋白结构,发病潜伏期可缩短至2-3年。切尔诺贝利事故救援人员中约18%出现辐射性白内障,需终身随访观察。
高原地区居民或电焊工长期暴露于UV-B波段紫外线,晶状体蛋白发生光氧化聚合。可能与活性氧自由基堆积、谷胱甘肽耗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力渐进性下降、眩光敏感等症状。
60岁以上人群晶状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对辐射敏感性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同等辐射剂量下发病时间提前5-8年,需加强防蓝光眼镜等防护措施。
日常需注意补充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避免正午强光下户外活动。出现视物模糊、色觉异常时应及时进行视力检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成熟治疗方案,可选择蓝光滤过型或多焦点人工晶体改善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