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灌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引流减轻肠腔压力,适用于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配合禁食禁水减少消化液分泌,多数功能性梗阻经3-5天减压可缓解。需监测引流液颜色和量,每日引流量超过500ml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
2、药物干预:
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头孢曲松预防感染,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药物治疗适用于炎症或粘连导致的单纯性梗阻,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观察肠管扩张程度变化。
3、营养支持:
完全梗阻需全肠外营养,不完全梗阻可尝试短肽型肠内营养剂。通过中心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持每日1500-2000kcal热量。梗阻解除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
4、灌肠治疗:
甘油灌肠剂软化粪便,生理盐水灌肠促进结肠排空。适用于低位梗阻且无肠坏死征象者,操作时保持30-40cmH2O低压灌洗。禁忌用于怀疑肠穿孔或腹膜炎患者。
5、手术指征:
出现腹肌紧张、发热、血便等绞窄征象需紧急手术。肠扭转复位术、肠粘连松解术是常见术式,肿瘤性梗阻可能需造瘘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粘连,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建议低纤维少渣饮食,从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软烂面条。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术后6周起可尝试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监测排便频率和腹胀情况,出现持续呕吐或腹痛加剧需立即返院复查。长期便秘者需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保持每日2000ml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