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可通过停药观察、保肝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手术、病因预防等方式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通常由抗生素、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中草药等因素引起。
1、停药观察:立即停用可疑肝毒性药物是治疗基础,动态监测血清ALT、AST、TBIL等指标变化。轻度损伤停药后2-4周可自行恢复,需避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
2、保肝药物治疗:水飞蓟宾可稳定肝细胞膜,双环醇能促进肝细胞修复,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中和自由基。这三种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损伤,需持续用药至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3、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可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能替代部分肝脏功能。这两种方式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4、肝移植手术:原位肝移植适用于终末期肝病患者,活体肝移植可用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手术需评估供受体匹配度,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5、病因预防:避免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高风险人群使用抗结核药时可预防性联用水飞蓟宾,长期服药者每3个月需检查ALT水平。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不少于1.2g/kg体重;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避免熬夜和酒精摄入,建立用药记录卡详细记载过敏药物史。肝功能异常期间需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促进肝细胞能量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