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影像学检查、观察症状变化、评估高危因素等方式发现。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1、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肠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并取样活检。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过程中医生通过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时可即时切除。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筛查一次,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
2、粪便检测:
粪便潜血试验能检测消化道微量出血,免疫化学法FIT特异性较高。每年检测可发现约50%的进展期腺瘤,但假阴性率存在。粪便DNA检测通过分析脱落细胞基因突变,对大于1cm息肉的检出率达90%。
3、影像学检查:
CT结肠成像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者,通过三维重建显示大于5mm的息肉。检查需注入气体扩张肠道,但无法取样活检。胶囊内镜可拍摄小肠影像,主要针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排查。
4、症状观察:
直径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黏液便。左半结肠息肉易导致里急后重感,右半结肠息肉多表现为隐性出血性贫血。出现持续腹痛、肠梗阻症状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5、风险评估: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需从20岁开始监测。长期炎症性肠病者息肉癌变风险增加3-5倍。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等可促进息肉形成,这类人群应缩短筛查间隔。
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杂粮,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能降低风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在BMI23以下。确诊息肉后应根据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炎性息肉每2-3年复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1年内需再次肠镜确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考虑预防性结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