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粪石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缓解、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长期腹痛可能由粪石阻塞、细菌感染、阑尾结构异常、慢性炎症、局部粘连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芹菜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石形成风险。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粪石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右下腹隐痛,调整饮食后部分小型粪石可自行排出。
2、药物干预:粪石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克肟、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可缓解平滑肌痉挛。粪石可能与阑尾管腔狭窄、蠕动功能减弱有关,通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低热等症状。
3、腹腔镜手术:粪石直径超过6mm或反复发作需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三孔法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粪石长期存在可能导致阑尾壁缺血坏死,增加穿孔风险。
4、物理治疗: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特定位置粪石。局部热敷可缓解肌肉紧张,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粪石移动可能刺激内脏神经,引发牵涉性脐周疼痛。
5、中医调理:针灸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中药大黄、芒硝等组方可通腑泄热。粪石滞留易引发气滞血瘀,舌象多呈暗紫有瘀斑。
粪石性腹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跑跳,建议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术后恢复期选择鱼肉、蒸蛋等低渣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腹部B超监测可及时发现粪石复发,慢性疼痛持续2周以上需复查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