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是否必须手术取决于晶体混浊程度及对视功能的影响。白内障通常由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引起。
早期白内障可尝试药物延缓进展,常用药物包括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苄达赖氨酸滴眼液。药物通过抗氧化或调节晶状体代谢发挥作用,但无法逆转已形成的混浊。
当视力下降至0.5以下或影响日常生活时需考虑手术。术前需检查角膜内皮计数、眼轴长度、眼底状况,评估是否合并青光眼或黄斑病变等并发症。
主流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通过3mm切口粉碎吸除混浊晶体,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手术时间约10分钟,术后1天可恢复基本视力。
术后可能发生角膜水肿、眼压升高或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可通过YAG激光后囊切开治疗,感染性眼内炎需紧急玻璃体注药处理。
根据用眼需求可选择多焦点、散光矫正或蓝光过滤型人工晶体。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疏水性丙烯酸材质,高度近视患者需计算预留适度近视度数。
术后需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1个月,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滴眼液。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补充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定期复查眼底可早期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潜在病变,视力稳定后每年仍需至少1次眼科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