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可通过心率监测、症状评估、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试验等方式判断。心动过缓通常由窦房结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缺血等原因引起。
1、心率监测:正常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可能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心动过缓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可能与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常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
2、症状评估:典型症状包括心悸、胸闷、黑矇、晕厥等。轻度心动过缓可能无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症状发作时建议记录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3、心电图检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可确诊心动过缓类型。窦性心动过缓表现为规整P波后跟随QRS波群,PR间期正常。房室传导阻滞可见PR间期延长或QRS波群脱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能出现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4、动态心电图:24小时Holter监测能捕捉阵发性心动过缓。检查期间需记录日常活动与症状对应关系,发现心率<40次/分或长间歇>3秒具有临床意义。该方法对评估是否需要起搏器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5、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踏车或平板运动观察心率反应。生理性心动过缓者运动后心率可升至90次/分以上,病理性者常出现变时功能不全。试验结果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冠状动脉或甲状腺功能。
日常应注意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可能减慢心率的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饮食可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高脂高盐摄入。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需立即就医,长期心率<50次/分伴症状者建议心内科专科评估。